太阴属脾土,寒入而从其湿,则不渴而利,故太阴自利当温也。医家幸其自处无过,病者喜其药味平和,殊不知因循误人,实为不浅。
程知曰:不用姜、附者,以证无下利,不属纯阴也。若此详上条以明其治也。
然血已耗散,脉中艾火之气虽微,而内攻有力矣。喻昌曰:方注以此为太阳经脱简,不知太阳经无□语之例,必日久而兼阳明、少阳,方有□语。
小便难者,数下夺津之候也,此皆由医之误下,以致表里杂揉,阴阳同病。若小便数者,大便必□,然使不更衣十余日,而无或满或痛之苦,是仍属虚燥不实之□,不可议下,俟之可也。
凡伤寒热炽者,其阴必虚,六、七日虽当传里之时,设表证仍在而大下之,则阴伤而阳亦陷。 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,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
阳明病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小便若利,大便因□,不能发黄也。玩上条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,脉微涩者,里虚为难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津夜已亡,而表不解,邪因入里,不大便五、六日,上至十余日仍不大便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者,此乃表邪悉罢,里热渐深也,仍宜大承气汤,荡尽余邪,以存阴液,自可愈也。